繁體 | ENG || eClass

A- A A+

小丸賣力唱出個人創作,作曲時更會將感悟寫出來,讓填詞人參考。
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近年,街頭成為許多年輕歌者的表演場所,當中不乏實力之輩,他們沒有依循傳統途徑跟唱片公司簽訂合約,而選擇直接站在音樂受眾面前演唱。既沒有雄厚資金支持,亦沒有專業團隊擬定市場策略,除了享受音樂之外,這班獨立音樂人到底為甚麼一直堅持,又如何計畫自己的「聲途」?

快將大學畢業的小丸(楊志遠),早已計畫好三個月後全職從事音樂的大計,現有時隨音樂組織JL Music到銅鑼灣時代廣場空地演唱,有時隻身出現在東角商場附近,時而翻唱流行曲,時而唱出為數不多的個人作品。概念中跟唱片公司簽訂合約必須具備「歌聲和樣貌」的條件,自小喜歡唱歌的他因此從沒想過要成為歌手,「我自問外貌絕對不出眾,歌聲也並非驚人地動聽。」及至在大學認識一班志同道合歌友,小丸初嘗了街頭演唱的滋味,一次踏足紅館的經歷成了他鎖定志向的轉捩點,「我與十數個有份灌錄港大校慶歌曲的同學,獲邀在許冠傑演唱會上擔任Chorus Member,更有幸獨唱一句,雖然只是短短一句『WooHoo~』,卻獲得許多人稱讚,我開始想像以音樂作為職業的可能。」

現場聽小丸演唱,歌聲嘹亮,情感細膩,幾首歌時間已吸引了數十途人駐足傾聽。歌聲具有號召力正是成為歌手的基本條件,問到會否考慮依循傳統途徑出道,小丸坦承兩年前他必定馬上答應,為的是讓更多人聽到他唱歌,但目前跟朋友們組成的編曲、填詞、後製組合已建立良好默契,也深知獨立運作形式創作自由度更大,因此應不予考慮,「這個年代,我覺得不一定要簽約公司才能達到相同目標,即使這條路難走很多,但如果可以這個組合做到相同的事情,我想試試挑戰。是否要紅透半邊天呢?我當然想,但不是必須。」

沒有不屑與主流為伍,小丸仍期望自己的歌聲能打入主流媒體,現籌備於年尾發行個人大碟。他認為主流和獨立只是運作上的區別,兩者的音樂也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,「我不介意自己的作品在哪些平台上被怎樣的模式流傳,只希望更多人能接觸到我的音樂,想知道大家會否喜歡。」剛起步的小丸目前嘗試規律地安排每天的練習和創作習慣,並初步統計自己可從不同途徑賺取的收入,「我的長遠目標是用音樂養活自己,可以不斷輸出音樂是我十分嚮往的生活模式。」

他認為能以「唱作人」和「音樂人」身分自居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定,但目前仍自感實力不足以承受這些名銜,期望逐步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
「我每星期都站在街頭演唱,就是為了不斷提醒自己為何要唱歌。」去年,二十二歲的張潔瑩(Kit)以街頭藝人身分登上內地歌唱節目《中國達人秀》,以一曲《Rolling in the Deep》震撼全場,有人以為她會自此飛黃騰達,但今天在街頭藝人行列中,仍能發現她的身影。Kit曾向媒體透露唱片公司有意與她簽訂合約,但笑說當天拒絕主因並非如報道所述單純因為減肥二十磅的條件,「如果我希望走這條路,減肥算甚麼?我不想唱其他人要求我唱的K歌,不想無法做自己。」

一夜爆紅的她如今仍堅持每逢周六到時代廣場空地賣力演唱,以音樂為生的她靠出Show和開班教唱歌賺取收入,卻發現當唱歌變成了為生工具,熱情和衝勁便會隨之減退,也會輕易忘掉自己喜歡唱歌的原因。「有報酬的工作,很多時候沒有人認真聽我唱歌,以婚禮為例,我的歌聲只是背景音樂,和在街上的感覺很不同。」曾在街上駐足聽過Kit唱歌的人必定深被感動,甚至會不知不覺隨音樂旋律擺動身體。與觀眾互動間,她體會到自己的音樂可以使人開心,也讓她牢牢記住自己唱歌的初衷。「我知道作為獨立音樂人,有一些機會我永遠無法觸及,但是否必須走商業路綫才有人聽自己唱歌呢?」數月前她才獨力籌辦了一個小型個人演唱會,一償心願。

參加歌唱節目後,遭許多同道人批評她取向商業化,Kit重申自己的立場,「我想實驗街頭藝人的歌聲能夠唱得多遠。許多人都是藉節目才認識我,事後我在報章訪問中說的一句『街頭藝人不是乞丐』,才足以烙印在許多讀者的腦海。何況參加比賽算不上不擇手段吧!」她認為獨立音樂人借助主流媒體的力量提升曝光率並無不可,自己把提倡街頭賣藝合法化的想法更有效地傳播。

在Kit眼中,同時並存不同形式的音樂才是健康的音樂生態,而街頭賣藝(Busking)是孕育和傳播獨立音樂甚至其他形式藝術的地方,「有些Busker會被批評反覆唱同類的歌,被批評總在相同地方演唱,但Busking的美麗之處正正在於它形式夠自由,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喜歡的模式表演,喜歡聽的話便停下來欣賞。」Kit承認無法為自己的歌途定立任何目標,「人的欲望無窮無盡,我只能說,我想試試做音樂有甚麼可行的方式,這樣可以走得多遠,並為街頭藝人爭取應得的尊重。」

http://news.sina.com.hk/news/20150915/-23-4134765/1.html

校友楊智遠先生 - 2008年畢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