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 | ENG || eClass

A- A A+

【明報專訊】要尋找素材教授通識議題,絕不困難。不論是網上資源,甚或報章雜誌,資源比比皆是。

可是,能成為大眾共享的資訊,蒐羅到手的新聞素材多是較突顯的事件與現象。這些素材的代表性當然高,不過對普羅大眾來說,又未必事事貼身。

例如在「自我與個人成長」課題中,新聞素材固然令人深刻,只是有時事件太過離身,難有切身共鳴。像是楊麗娟追星事件,探討價值的確高,不過大家必定清醒,明白自己絕不會成為楊麗娟,更不會仿效此等處事手法。

因此,大家在利用「大」新聞探討的同時,也試試讓學生自創素材,善用那些近在眼前的「小」新聞,效果或會更理想。

以楊麗娟追星事件為例。「追星」對少年人來說絕不陌生,只是對象、程度、規模會有差異。如果大家設計簡要表格,記下身邊朋友的追星現,再整理成簡單的圖表數據,縱使代表性不高,但資料源自身邊人士,有共鳴,且貼身,再配合楊麗娟的「大」新聞,必成為絕佳的教學輔助素材。表格可以讓學生即堂完成,試設計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如下:(請看附圖A)

又例如在教授「自我概念」的課題中,大家可畫出形容自己的動物或物件,進而介紹自己。只要學生有心理準備與人分享,所繪出的圖畫已是分析香港少年人「自我概念」的有趣素材。

本文試舉一例,就是讓學生畫出「學習是什麼」的主題。當中,學生經歷了兩次思考:一、學習是什麼?二、為什麼大家會如此理解學習?

文﹕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 許承恩(網誌:hk.myblog.yahoo.com/yacobhu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