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 | ENG || eClass

A- A A+

【明報專訊】以下哪些東西,可成為通識教育科的教學素材﹖

A. 報刊雜誌

B. 餐廳的菜單

C. 自設的討論題目

D. 旅行/交流團的體會

答案︰以上皆是。

在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通識科老師許承恩眼中,這些看似簡單的素材均是珍貴的學生能量。文?釱圖﹕葉敏芝

通識素材俯拾皆是,簡單如報刊雜誌、住所附近餐廳的餐單,又或旅行時購買的玩意等等,這些東西只要適當剪裁,加以變化,頓成實用的教材。許Sir表示,通識教育科強調培養學生的ABC(Awareness, Broadening, Connec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),其中的awareness(認識)並不能輕易從講課中傳授,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蒐集資料,才能更有效增強他們對周遭事物的關注。

許Sir舉例說,任教預科通識科的「人際關係」和「現代世界」時,他會利用學生的「個人視野經歷」(即旅行資料及體會)作教材, 如簡單的數張快餐店餐單,或迪士尼樂園的遊覽地圖,可以是教授全球化的切入點﹔學生從美國蒐購回來的伊拉克恐怖分子撲克,可以作為討論美國反恐的開場白。還有,各地麥當勞的餐單,亦「可讓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地方特有的飲食文化,如日本會有清淡口味的選擇。」(有助學生理解「在地化」的概念)。

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參加國情研習團,許Sir便邀請學生完成旅程後,分享其感受和旅程所見所聞,希望透過學生的經驗分享,幫助講解「現代世界」的部分概念,以及探討中國國力發展、中國與別國的政治及經貿關係,或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問題等。「教現代世界時,除引入巴西咖啡豆這類耳熟能詳的例子,學生的真實體驗,往往能帶來新鮮感,也更立體呈現事實。」

許Sir指出,旅遊體驗也是令學生糾正對事物誤解的工具,「通識科重多角度思考,學生要先放下預設想法,接受他人意見,才能令思考變得更廣闊」。他續說,某次跟學生討論香港學生受壓力的情,班上不少學生都把原因歸咎香港的填鴨式教育,並羨慕外國的輕鬆上課模式。這時,曾到美國交流的學生,便分享過去觀察所得,指美國的上課模式並不如想像般活動式,這亦為他帶來更有說服力的演說。

■「班班出識」歡迎學校提供資料,以便參考約訪︰電郵︰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.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.或傳真2898 2534。明報通識網亦設「教材分享區」life.mingpao.com/share.html,讓讀者重溫「班班出識」昔日文章,並且歡迎教師透過電郵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.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.,直接傳送通識教學素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