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 | ENG || eClass

A- A A+

【明報專訊】大家總曾執筆寫過剪報短評。最初找尋資料的時候,腦海中較深刻的,多是倫常新聞。這類新聞屬客觀報道,給予大家抒發感性評論的空間,亦可落下個人價值觀判斷。不過,在感性與價值觀的思考框架外,大家也可用角色探究的角度去分析這些倫常事件。

(步驟一)課題概念理解﹕閱畢一篇報道,可先想想該報道與通識科課題概念的關係。以這篇報道為例,與「自我與個人成長」課題有關,提供了有關「兩性關係」、「資訊科技」、「性」、「朋輩」等概念的思考空間。不論重點式針對某一課題分析,或宏觀探討社會現象(如香港少年的網上交友文化),均可讓大家的思維運轉。

(步驟二)角色探究﹕報道的角色可令大家深化思考。不過這類角色扮演,須先準備以求事半功倍。由於角色眾多,可先選一些值得討論的角色,包括女童、教師等,再理解角色的特徵,如﹕12歲的女童有什麼生理、心理特徵﹖教師角色與其他行業角色的分別在哪裏﹖理解後,討論的思維框架必會擴大,例如可想想﹕教師的專業訓練在誘騙的過程中起了什麼作用﹖

(步驟三)角色「What If」﹕很多時,角色探究的延伸活動是「假如你是該角色,你會如何回應事件﹖」不過,扮演角色時,須注意所作的回應要與角色身分、能力相符,亦要刻意避免作一些流於一般的回應,像是安慰事主之類。例如12歲契兄弟的角色,如問大家要如何回應事件,若要善用他的角色,代入其中,有一定的挑戰性。大家甚至可用另一角度想,這名12歲的契兄弟要避免做什麼﹖

文﹕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 許承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