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 | ENG || eClass

A- A A+

通識專欄

【明報專訊】上星期(3月9日)提及通識科的「沒把握」。翻查辭典,「有把握」被解作「深具信心」。在通識科中,要讓學生擁有自信,不少學者認為教師能量(Teacher Capacity)非常重要。可是,學生能量也不能忽視。

善於蒐集潮流文化材料

在課堂準備上,筆者常邀請學生蒐集、整理資料。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先提供主題,讓他們蒐集素材。事實證明,學生總會帶來驚喜,尤其是蒐集有關潮流文化的材料,包括流行曲、少年用語、動漫、電玩、體育、美容等。

學生自身的周遭環境,也是素材,例如父母的職業(就職技能)、居所附近各國餐廳餐單(全球化)、個人生活時間表與理財日誌(時間、金錢管理)等。

學生習慣模式後,教師可以嘗試讓他們蒐集時事素材,甚至設計簡單題目予同學、學弟、學妹,再由他們以通識科的標準作輕鬆批改,教師收回後,可用另一角度理解學生的體會與掌握。

在學習過程中,學生能量更顯重要。例如學生在考試後寫反思文章,以「欣賞自己之處」、「學習困難」、「承諾改善」為主線下筆,一年三數次,讓教師與學生共同經歷成長。畢業生更以「我的通識路」為題,逐一寫信鼓勵通識新丁,成為一份有說服力的見面禮。

此外,教師可善用學生範文,例如20人一班,最少大量印發其中5篇佳作,討論其優點,讓學生建立信心,理解標準,提問教師,教學相長。

小點子匯流 發揮學生能量

小點子可以匯流。教師不難發現一些小片段﹕學生提供新素材與小驚喜,如剪報短評、電台訴心聲節目錄音﹔學生收到範文後努力翻閱,由尋覓芳名至思考內容﹔畢業生比對反思文章,喜極而泣。

■許承恩,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,任教預科通識(人際關係、現代世界)、會考中國歷史、初中歷史與文化。

電郵︰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.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.

文︰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 許承恩

【明報專訊】根據關注青少年發展研究社的調查得知,學生擔心通識科課程不清晰,難以掌握。更重要的是,欠缺客觀的評分標準。簡言箇中的核心要害是﹕「沒把握」。

考評當作求職面試

學生的「沒把握」,很易理解。上課過程中,有說有笑,互動分組,不亦樂乎。可是一提起筆,動輒便要高質素洋洋數百字。收到答卷的分數後,那種上課與考評的落差感,以及實實在在、忽起忽落的分數,令人矛盾非常。

不過,對通識學生來說,「沒把握」亦是一項重要的學習經歷。我常用求職面試的例子來勉勵學生﹕面試前,要不要先作準備﹖你能否確認事前的準備會在面試中適用﹖面試的問題多與哪一類知識有關﹖沒有準備去面試,結局會如何﹖面試官的判斷會否完全準確﹖一次面試的失敗,是否代表你對該範疇一知半解﹖成功,又是否代表你已完全理解﹖那麼,面試成功的秘訣是什麼﹖而應徵者須持守的態度又是什麼﹖這制度的優劣在哪裏﹖為什麼這制度仍十分流行﹖

以上的問題並不難答。我相信學生最終能夠理解,要短時間、公平公正考核通識科所強調的「ABC」﹕加強時事觸覺(Awareness)、擴闊知識(Broadening)及增強批判思考能力(Critical Thinking Skill),殊不簡單。寫短論文是一個不得已而有說服力的方法。

不少學生明白後,會將每次考核當作小面試。他們表達,考核時感覺較實在,亦明白這是社會上的遊戲規則。至於成功要訣,老掉牙,就要靠多問多學多寫,累積學習經驗了。

社會上的遊戲規則

這次僅能分享教導學生心態的小手法。事實上,通識科的「沒把握」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,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得了的事情。筆者也是依靠時間、經歷、信任的累積,戰兢上路,才發現小曙光總會在身邊出現。

■許承恩,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,任教預科通識(人際關係、現代世界)、會考中國歷史、初中歷史與文化。

文︰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- 許承恩

【明報專訊】近來不少人都在談論一本好書,中文譯名是《世界是平的》。早在2月19日,《明報》〈SUNDAY熱門書〉也有提及,題為「全球化3.0殺至,你準備好了嗎﹖」。說穿了,即是叫人問自己﹕「世界變得很快,我轉變了嗎﹖」作者更提出了「瑞士刀」的比喻,指出「博才」在新世代的重要。

那麼,在教改途程中,通識教師是否就是要成為瑞士刀﹖不過,想深一層,瑞士刀也蠻有意思。像通識科一樣,瑞士刀是一種工具。沒有它,不會活不成。但它的存在,可以修補、製作小玩意。必要時,也可救活、啟動大機械。它也有以下特徵﹕

它非常特殊(special)與專門(specialized)。很多人誤會了,其實特殊、專門並不是指通識科比其他科目優秀,而在於它的「工具」性質。一直以來,我不斷提醒自己,若我追求要成為萬事通,我很易走火入魔。

學海無涯,網海、書海也無涯,在有涯的時空中,以無涯隨無涯,殆殆殆殆殆矣﹗所以,多角度教導學生使用合適的思考工具,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常想,若通識學生在上歷史課或化學科時,懂得用不同角度看待意見與定論,豈不是不少學術成就的起點﹖

此外,它有一個固定、確定立足點(anchored)的功能。我相信通識科可建立正確的做人處事態度。「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」教導學生固定個人價值﹔「公共衛生」、「能源與環境」固定自己與客觀物質環境的配合﹔至於「今日香港」、「現代中國」、「全球化」則讓學生在點、線、面三個層次固定一個香港人在世界的位置。

最後,它也可就對象作出調適(really adaptable)。教師自然要調適不同課題給學生,學生也必要學習在不同立場的世界中調適,建構立場。例如教師選擇討論《斷背山》,而學生亦要透過認識其他立場,確立、豐潤自己所想的。缺乏了解他人,只會跌入「看山不是山」的陷阱中。

以上的特徵取材自《世界是平的》作者對下一代人才的四大忠告。我也正是學習用另一個角度,去轉化作者的忠告呢﹗

■許承恩,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,任教科目預科通識(人際關係、現代世界)、會考中國歷史、初中歷史與文化。

文︰香港通識教師聯會- 許承恩